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文字

整部電影如同原英文片名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非常的直白但卻又無法當下立刻知道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那就像是由許多意外組合而成的故事, 完全無法事先猜測得知概略,只能在事件發生後讓自己的情緒隨著電影情節和裡面的演員們一起前進、一起消化。

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部生命意義非常宏觀卻又處理地極細膩的神片。在無法劇透的情形下,很難表達感想的由來所以請原諒我只能生硬分成以下幾點敘述:

1. 仇恨:影片其實花了蠻多時間在闡述仇恨和愛這兩個二元詞組。人生當中有太多太多事件可以引發我們對人事物的強烈情緒,甚至仇恨。然而,當我們被情緒和仇恨所綑綁的時候,除了每天被痛苦所佔據外,生命的寬度和可能性也就隨著越來越窄。當我們學會愛和寬恕時,我們才能真正放過自己不再被痛苦所奴役,也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2. 影響力: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每個人都不完美,但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且必要的,儘管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為什麼。你永遠不會知道,當你有能力能夠不受現實似乎的樣貌影響而持續看見他人的優點時,你能發揮的影響力會有多麼驚人。

3. 意外:廣義而言,舉凡非你所能預期到的都屬於意外;而意外的存在像是一道生命的關卡、一個淬煉的過程,當我們能全然接受所發生的一切,將意外轉化為提升自我的能量與價值時,我們會知道意外可能都不是意外。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所存在的契機。

我真的非常敬佩所有演員和編劇;這演技已經讓人不覺得是演技,它就是真正一件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故事。IMDB 10 分就是為了這種電影而存在的!

-------------可能涉及劇情之結局討論,慎滑!!-----------------

 

一再爆氣尋仇的女主角和警局在片中持續處在希望與絕望的拔河戰裡尋找殺害女主角女兒的兇手

一位隨著逝世前任警長的鼓舞而決定接納、擁抱本身已擁有愛的警員在酒吧無意間聽見隔壁桌男子以第一人稱說著極度類似女主角女兒遇害的完整過程和手法

警員不顧生命被痛毆的情況下用盡全力拿到男子的 DNA 

在等待 DNA 結果的同時也將這件事告知了女主角

就在以為電影終於要完整落幕之時,卻發現 DNA 不符且事發當時,該男子根本不在國內

警員將此事通知女主角時,女主角雖然失落但也看似接納了一切並決定釋懷

就在第二次以為電影要哀傷落幕的時候

警員說雖然他不是兇手但也絕對是個強暴犯,隨即兩人就上路出發去找該名男子

出發前員警將一把獵槍帶上了車

女主角在路上時問了員警「後面那把槍真的要用嗎?」

員警回答「我不知道」

女主角最後說「Guess we'll decide that on the road.」

然後電影就這麼突然結束了

用開放式結局留下了令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對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要知道導演想呈現什麼結果

重要的是在看了整部片之後,你是選擇仇恨還是愛?

這才是電影選擇開放式結局的原因!

藉由這樣的處理,提醒我們並讓我們去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永遠都有這兩種選擇

要選擇受仇恨奴役活在痛苦的日子裡,還是擁抱心中的愛學會寬恕並享受自由的生命

這些都是我們的選擇,也沒有任何標準答案

人生就如同電影一樣,結局就端看你怎麼選擇而創造屬於自己的結局。

 

#本週五上映時請手刀衝刺購票觀看 #奧斯卡7項大獎入圍  #金球獎最佳影片  #人生的意外帶來意外的人生

arrow
arrow

    昊吃覽卓N次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